我不是袁术 - 第342章 他变态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2章 他变态了
    袁树通过抄家灭族式的行动之后已经知道这些天天跟他哭穷的家伙们到底有多么厚实的家底子。
    所以对这群人的哭穷,他只有一个态度。
    老老实实做生意,我不会亏了你们,该给多少钱给多少钱。
    但是你们要是跟我耍心眼子,跟我玩涨价那一套,那我就让你们吃饭的家伙搬家!
    并州到底是缺少强有力的地方势力,最有名气的太原王氏还被袁树一勺烩了,赫赫威名震慑之下,士族高门和地方土豪们都不敢造次,只能低头认栽,接受袁树的要求。
    大批大批的粮食流入北部五郡,满足了人们的开拓需求,撑起了良庄建设期的消耗。
    当然,北部五郡很多良庄选址地并非是纯粹的荒地,而是曾经有过农田,有过屯垦的建设,只是后来兵荒马乱人口离散,没人继续了,所以长满了杂草之类的,和纯粹的荒地有很大的区别。
    纯粹的荒地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是投入生产,但是这些被荒废的农田可以减少投入的时间,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投入生产。
    与此同时,在太原郡和上党郡获得的那一部分土地也被袁树就地改建为良庄,因为所有生产设施齐备,立刻就能投入生产、收获粮食,所以这两地的良庄收入也能用于支援北部五郡的建设。
    整体来说,袁树还是尽可能的使用本地产出来支援本地建设,以此减少转运消耗,实在不行了,实在是需要转运,也是多利用河流而少利用陆路。
    在这个过程当中,袁树注意到,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精耕细作,而在政治治理中,同样也需要“精耕细作”。
    汉帝国处于古典帝国状态,政府的治理相较于同时期世界的其他地方已经非常先进、高效了,但是相比于后来的政府,还是颇为粗旷、豪放,很多事情都是一拍脑袋就去做,并未经过谨慎的试验和论证。
    由此带来的资源损耗问题就特别的严重。
    比如从太原郡向雁门郡转运粮食这一说,如果按照过去官府的号令,那短短的一段路途转运过去的损耗就超过了四成。
    而袁树提领政务之后,在州牧府中设置了一个专门负责物资转运的转运司,设置专门负责转运司工作的转运从事,深入研究从太原郡到雁门郡之间的道路河流、山川地理,然后实地走访,考察出了最合适的运输方案。
    按照这样的运输方案和沿途的一些辅助方案,最后从太原郡向雁门郡转运粮食造成的损耗降低了百分之六十。
    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精细的方案设计,尽可能的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条件,无形之中就能减少大量损耗。
    一段路程减少百分之六十的损耗,那么其他地方同样经过设计之后,也能减少相当多的损耗,加在一起,每年在转运途中的损耗就能减少一大批,节约数百万斤的米粮。
    这部分粮食又能养活多少人、养活多少士兵呢?
    所以之后袁树在州牧府的例行会议上就提出了这个要求,要求所有官府必须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办事方案来,无论办什么事情,先做方案。
    所有的路都去走一走,所有的河流都去看一看,所有的运输工具都去修一修,哪怕只能节省几斤粮食,也是一个人一天的口粮。
    这个命令在州牧府下达之后,又被下达到了九个郡府,然后是九十三个县府,反正只要是有官府组织的地方,全都下达了。
    在治理并州政务的同时,袁树实际上也在调教整个并州的官僚体系。
    在部下人手尚且不足的的时候,他能够容忍这个体系出现一些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小问题,只要别做的太过分,他可以暂时不去管顾,因为他不可能认为所有人都是无私的。
    但是有一点。
    你得办事。
    拿了钱,事儿办好了,那我认了。
    可你要是拿了钱,事儿不办,或者办不好,还各种隐瞒……
    那我就要让你付出五倍甚至十倍的代价。
    并州内部所积蓄下来的矛盾、问题、困难在袁树重拳出击的基础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被解决,这个战乱频繁、苦寒的边境之地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好的一面发展。
    这是在此之前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没有人会认为年仅十九岁的袁树能够把这个很多人都不愿意接手的烂摊子给处理好,很多人都觉得袁树一直以来都是全国闻名的天才,但是这一次,这个天才恐怕是要陨落的。
    但是没人能想到,袁树不仅没有陨落,反而以一种更快的速度在成长。
    之前他只能处置一个县或者一个郡的事情,而现在,他能处理九个郡、一个州的事情。
    一整个并州都在他的脑袋里装着,九个郡的重担担在他的身上,但是他却并不觉得十分疲惫。
    他升华了,他超频了,他变态了。
    这种情况不仅雒阳朝廷里对某些人没有预料到,被汉帝国视作边疆大敌、颇有文武略的鲜卑首领檀石槐也没有预料到。
    自从去年的一场试探性劫掠被袁树成功解决并且损失了九千名青壮之后,颇有些心惊胆战的檀石槐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略。
    之前,他统一鲜卑之后,是打算用高频率、有限度的南下劫掠方案慢慢地给大汉帝国放血,一点一点的吸食汉帝国的血液以发展、强大自身,尽量不要引起汉帝国的极大反应。
    别人不清楚,他自己是清楚的,汉帝国太大了,太强了,而他所统领的部众只有六十多万,拼尽全力使劲儿动员,勉强能达到“控弦之士十万”的级别。
    但是这是一次性的,几乎不可持续的,真要到这个地步,就说明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了。
    这十多年来,檀石槐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确实打败了很多敌人,草原上的敌人不是他的对手,他总是能取得胜利,但是当他南下的时候,却时不时的能遇到一些阻碍。
    他还是比较注意从汉地吸取一些经验教训的,也会向一些流落到草原上的汉人寻求一些治理方案和应对措施,因为注重学习,所以能将鲜卑部落联盟打造成一个在草原上无敌的存在。
    所以十余年来,他多次取得了南侵作战的胜利,几乎把汉帝国的边境当作了自己的后园,经常能够从中取得大量财物,以此满足鲜卑部落联盟的需求。
    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他的信心和对汉帝国边防力量的蔑视。
    所以之前并州更换领导人的消息传来,他觉得这是一个入寇的好时机,虽然当时天冷,已经过了最佳入侵时机,不过他依然想要试探一下这个所谓的要消灭鲜卑的并州牧的成色。
    如果他也和之前那些人一样是个只会打嘴炮的废物,那下一次南下入寇的规模就会非常之大了。
    然而让檀石槐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试探性的入侵,居然让他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亲信呼兰吉身死,他所在的中部鲜卑折损九千壮丁,几乎耗尽了全部的力量,部落里到处都是哭嚎着的人家,家家户户都有折损的亲人,中部鲜卑元气大伤。
    九千人,几乎是整个鲜卑部落联盟能够出动的最强作战力量的十分之一,如此大规模的惨重损失,是檀石槐成为部落首领、发起统一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
    这不仅重创了中部鲜卑,也重创了檀石槐个人的威望。
    此时节,鲜卑族群意识还没有出现,鲜卑人还没有自我认同自己是一个整体,鲜卑部落联盟只是一个大而化之的团体,全靠檀石槐个人强大的武力和威望凝聚在一起。
    可以说没有檀石槐就没有这个族群,没有檀石槐的武力就没有这个统一的部落联盟的存在。
    而现在,这个部落联盟存在的基石出现了动摇。
    不是说之前檀石槐没有失败过,而是之前没有失败的这么严重,损失那么大,以至于那些曾经相信檀石槐有天命的人都开始怀疑檀石槐的天命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檀石槐是个聪明人,他自然也察觉到了这一阵质疑他的浪潮,只是那时还处在严寒之中,瑟瑟寒风封堵住了人们的质疑。
    直到春风吹拂,新的生机绽放在草原上,对檀石槐的质疑才终于成了气候,开始向檀石槐本人发难,使得檀石槐对中部鲜卑和西部鲜卑的号令能力不复从前那般的丝滑。
    对此,檀石槐内心焦虑不安,但是表面依旧没什么变化,他没有选择立刻向并州发起报复,而是谨慎的选择了西征,率领人马向西部的羌人部落发起了进攻,获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
    这种捡软柿子捏的行动虽然没有彻底打消某些人对檀石槐的质疑和不满,但是接二连三的军事胜利还是将大部分人的疑虑压制住了,怀疑的声音小了许多,之前的失败似乎也被认为是偶发事件。
    在这个基础上,檀石槐对中部鲜卑和西部鲜卑的一些不怎么服从他的人、带头质疑他的人进行了惩戒,流放、逮捕、处死了一些部落首脑,更换了新的首脑,以此稳住了自己的地位。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