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大明 - 第1064章 攻伐倭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64章 攻伐倭国
    “陛下。”
    黄锦进了殿内,嘉靖帝正在打坐,“何事?”
    黄锦说:“几位道长求见。”
    嘉靖帝默然片刻。
    三个道人在殿外等待召见,其中一人说:“蒋庆之在南方掀起了狂风巨浪,咱们道门也难以独善其身。诸位,晚些见到陛下,当直言不讳。”
    另一个道人说:“蒋庆之此人……贫道怎地觉着,他这是飘了?”
    “他仗着陛下看重,行事肆无忌惮。却不知对方外不敬的人多半没好下场。”
    “来了。”
    黄锦出来了,三人抬头。
    “陛下问,家与国,孰轻孰重?”
    这个谜倒是好猜……家,佛家道家,国,大明。
    三个道人一怔。
    这个谜却不好答。
    你要站在方外的立场,自然是家重。
    “陛下这话……”一个道人不敢置信的道:“长威伯此举会激怒神灵……”
    黄锦微笑道:“神灵庇护的是天下人。”
    这依旧是个谜,黄锦说:“三位请回吧。”
    三个道人默然回身,走到半途,一个道人捂额,“陛下那句话贫道知晓意思了。”
    其他二人止步回身看着他。
    “是何意?”
    “陛下这是说,佛道皆是天下人,可天下人亿兆,佛道才多少人?神灵庇护的是整个天下,而非只是佛道两家。”
    “这是说,身为帝王,自然要庇护万民,而非仅仅是我道家。陛下竟然为了蒋庆之,不惜疏离我道门吗?”
    三个道人面色铁青。
    道爷从小就跟随老兴王信奉道家,虔诚的不像话。有人说,若非承袭了帝位,道爷弄不好便会真的舍弃了王位,甘愿做个道人。
    如今这位虔诚的道友却舍弃了道门的利益,翻脸无情。让三个道人惶然的同时,对蒋庆之生出了恨意。
    “蒋贼该死!”
    这个消息散出去,随即道门也做出了反应。
    一半人义愤填膺,一半人却默然。
    而京师各家寺庙此刻正在商讨对应之策,怒火冲天而起。
    一家著名的寺庙内,年迈多病的住持已进入了生命最后的时光,他看着十余弟子,大伙儿都眼巴巴的看着他,等着他指定衣钵传人。
    十余弟子彼此都互不服气,若非此刻心中悲痛,定然会为了争夺衣钵大打出手。
    住持干咳一声,“有人说,长威伯此举乃是我佛门大劫,你等如何看?”
    都什么时候了,住持还提及此事。
    众人七嘴八舌,有人说蒋庆之自不量力,佛门一旦联手,那力量之强大,帝王都会惧怕三分。
    有人说可联络天下寺庙,大伙儿联手给庙堂施压,让帝王出手,压制蒋庆之,收回成命。
    一个年轻僧人,也是住持的小弟子一言不发,住持干咳,艰难举起手,等众僧安静下来后,问小弟子,“圆惠为何不说?”
    小弟子抬头,师兄们不满的看着他,有人说:“师父身子不妥,你赶紧。”
    圆惠平日里话不多,被称之为打一棍子放个屁的那种性子。
    圆惠抬头,“师父,出家为何?”
    住持此刻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他艰难举起手,指着圆惠。“圆惠……可……可承袭老衲的……衣……衣钵。”
    说完,那只手跌落。
    “师父!”众僧人悲痛嚎哭。
    没多久,嚎哭声渐渐小了,一个弟子说:“师父先前说什么?”
    “说圆惠可承袭衣钵。”另一个弟子羡慕的道。
    “为何?难道就为了为何出家那句话?”
    是啊!
    为何?
    师兄们盯着圆惠,有人问,“圆惠,你后续可还有有话?”
    圆惠点头。
    “出家人不打诳语,说吧!”
    师兄们盯着圆惠,一边悲痛,一边不敢置信,也有些微怒。
    那么多佛法精深的弟子住持不选,偏生选了个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憨憨承袭衣钵,这是……糊涂了吗?
    若非师徒情深,早有弟子跳起来反对此事。
    在师兄们的目光中,圆惠说:“我当年出家时,师父曾问我为何出家。我说,为了不贪,不嗔,不痴。”
    禅房中,鸦雀无声。
    圆惠起身,走到床边,轻声道:“师父,你说过外物越多,越难心静。粗茶淡饭足矣。我曾问你何为得道,你说,牵挂的外物越少,便离道越近。我便以此修行。如今,我只是不舍师父,至于外物……皆可舍去!”
    一个师兄喃喃道:“外物,那些田地人口,皆是外物。我等枉自苦修多年,却不及圆惠。”
    ……
    朝会如期举行。
    不出朱希忠所料,正事儿还没讨论完毕,就有人出班弹劾蒋庆之对方外下手。
    顿时群雌粥粥,一群臣子在朱希忠眼中就像是一群娘们,又像是一群鸭子,喷的嘴角泛起白沫,喷的眼珠子发红。
    道爷只是静静的看着,听着。
    王以旂干咳一声,“方外拥有的田地人口,也太多了些。”
    有人开喷,“那是供奉佛祖,供奉神灵所用,能一样?”
    “新政冲着天下人下手也就罢了,此次竟然连方外也难逃一劫。陛下,臣担心东南一带民心不稳呐!”
    “正是,若是东南人心不稳,海禁如何开?”
    就在这声讨的大潮中,蒋系人马在艰难的反击着。
    吕嵩发声了,说蒋庆之此举……无可厚非。
    好吧!
    这位儒家大将反水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大伙儿都习惯了,无视!
    老丈人李焕舌战群雄,没多久气喘吁吁,发誓回家就按照闺女的吩咐,每日早起操练,定然要在下次挽回颓势。
    好不容易等群臣喷完了,道爷才开口,“你等担心的可是民心?”
    “是。”
    徐阶冷眼看着这场风波,琢磨着蒋庆之的真实用意。
    这阵子徐阶宛若过街老鼠,弹劾他的奏疏比之蒋庆之也不遑多让。不过徐阶隐忍之功越发深厚了,只要道爷不开口赶人,他依旧每日从容往来于礼部和直庐之间。
    咱依旧还是次辅。
    蒋庆之不是那等丧心病狂之人啊!
    徐阶微微蹙眉,想到了往日的旧事儿。
    蒋庆之一旦出手,必然会有相应的底气。
    不过,这厮在南方掀起了巨浪,就在所有人不看好之时,却意外成功。
    换个人,会不会膨胀?
    徐阶觉得会,就算是他自己也难免。
    难道他是飘了?
    就在此时,一个官员冲着徐阶干咳,“徐阁老如何看此事?”
    徐阶抬头,本想说蒋庆之此举太过了些,却见道爷似笑非笑的看着群臣,那笑容熟悉之极……
    就像是看着一群猴儿上蹿下跳。
    猴儿?!
    徐阶心头一跳,“此事,长威伯想来有自己的思量。”
    老狗!
    有人低骂,“他这是要向蒋庆之献媚吗?”
    道爷开口了。
    “关于东南民心,陆炳,你来说说。”
    陆炳出班,这位锦衣卫指挥使看了群臣一眼,那眼神让徐阶心头再度一跳。
    猴儿!
    “陛下,东南百姓得知倭寇尽数被长威伯剿灭的消息后,如今正欢欣鼓舞,都说长威伯……乃是东南救星。”
    那一夜杭州城内外发生的事儿,外界只知晓皮毛。内里如何,倭寇还剩下多少,这一切只有蒋庆之知晓。
    一封书信进了西苑,让道爷叹息。
    黄锦都觉得道爷是在叹息蒋庆之悍然对方外动手的莽撞。
    此刻他才知晓,原来,道爷是在叹息倭寇没了。
    有人根据蒋庆之往日的手段猜测到了倭寇的结局,但不说。
    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这等信息价值万金,我凭啥告诉你。
    此刻道爷引爆了这个消息,瞬间,朝堂上鸦雀无声。
    倭寇!
    从蒙元时就在肆虐中原的倭寇,没了?
    它竟然没了?!
    蒙元何等强横,依旧对倭寇无可奈何。
    太祖高皇帝何等雄才大略,依旧无可奈何,只能派大将去南方巡查,调兵遣将防备倭寇。
    成祖皇帝令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那是倭寇最为低调的时期,但很快,仁宣之后,随着宝船停航,倭寇死灰复燃,越演越烈。
    南方官民每每提及倭寇都是一脸惧色,官兵就更别提了。
    曾有人说,但凡谁能彻底剿灭倭寇,南方官民将会为他建生祠,视他为万家生佛。
    但这话徒惹人笑。
    谁能灭了倭寇?
    蒙元不能。
    大明亦不能。
    但。
    现在陆炳用一种带着些许沉重的语气说,倭寇,被蒋庆之彻底剿灭了。
    “不能!”
    有人脱口而出,打破了寂静,随即捂着嘴,低着头。
    早有御史盯住了他,晚些自然会有弹章奉上。
    ——你特么站哪边的?
    陆炳说:“长威伯出海第一战击败了倭寇,被视为烂泥的大明水军脱胎换骨,令倭寇胆寒,担心此后再无生路,便猬集在一起铤而走险,准备突袭杭州城与水师。谁料威伯早有防备,一战斩杀倭寇六千余……”
    卧槽!
    六千余!
    倭寇有多少?
    有人说万余,有人说两三万。
    陆炳说:“长威伯早已令水师一部待机,就在倭寇突袭杭州之际,水师出击,一路清剿剩下的倭寇。并焚烧倭寇堡寨……”
    这是犁庭扫穴。
    “那离覆灭还远着呢!”
    “是啊!当初长威伯灭了两三千倭寇,没多久倭寇就再度死灰复燃。”
    官员们重新找到了自信。
    你蒋庆之大言不惭说什么彻底灭了倭寇,可倭寇是那么好灭的?
    一个官员说:“据闻倭国内部纷乱多年,每年都会有大批失意者流落海外,那些人便是倭寇的来源。如今倭国依旧纷乱,倭寇依旧会源源不断出现,何来彻底剿灭?”
    这反击太特么犀利了。
    赞!
    顶!
    官员们欢喜不已。
    道爷干咳了一声。
    随即朝堂上安静了下来。
    大伙儿都在看着道爷,心想这可不是瞎说,难道您还能把倭国的海岸线给堵住不成?
    道爷看着群臣,叹息一声。
    “长威伯建言……”
    这群猴儿啊!
    被那个瓜娃子玩弄于股掌之间!
    道爷再度叹息。
    “攻伐倭国!”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